|
瓷砖吸水率越高越好?老师傅揭秘选购陷阱!装修买瓷砖时,不少人会听到商家说 “这款砖吸水率高,吸水透气,铺贴更牢固”,甚至有人觉得 “吸水率越高,瓷砖越环保”。但乐陶名居的老师傅们却常说:“吸水率高的砖,就是个‘麻烦制造机’,尤其是在卫生间、厨房这些地方,用不了多久就会出问题。” 其实,瓷砖吸水率根本不是越高越好,反而很多时候是越低越耐用,商家的这些说法不过是为了推销劣质砖的套路。今天就跟着从业 20 年的老师傅,把吸水率的真相讲清楚,帮你避开这个常见的选购陷阱。
先得弄明白,瓷砖吸水率到底是什么意思。简单说,就是瓷砖在水中浸泡后吸收水分的重量占自身重量的百分比,这个数值直接反映了瓷砖坯体的致密程度 —— 吸水率越低,说明坯体烧得越透、密度越大,水越难渗进去;反之,吸水率越高,坯体越疏松,孔隙越多,就像海绵一样容易吸水。国标里对不同瓷砖的吸水率有明确划分,比如瓷质砖吸水率≤0.5%,炻质砖在 3%-6% 之间,陶质砖则超过 10%,不同吸水率的瓷砖适用场景天差地别,可不是 “越高越好” 那么简单。 商家为啥总说 “吸水率高好”?无非是想把那些工艺粗糙、成本低的陶质砖卖出去。这类砖坯体用的是劣质粘土,烧制温度低、时间短,密度自然小,吸水率就高。为了让消费者接受,商家就编造出 “吸水透气、粘结牢固” 的说法。可实际情况是,吸水率高的瓷砖铺贴后麻烦不断。乐陶名居的老师傅去年就遇到过一位业主,卫生间用了商家推荐的 “高吸水率透气砖”,结果不到半年,墙面瓷砖就开始鼓包,拆开一看,砖体吸饱了水汽,把水泥砂浆都泡松了,连带着墙皮也发霉脱落。原来,卫生间水汽大,高吸水率的瓷砖会持续吸水,时间长了坯体膨胀,就把瓷砖顶得变形,粘结力也跟着下降,自然容易空鼓脱落。 而且,吸水率高的瓷砖特别容易渗色。去年有位业主家的餐厅铺了吸水率 15% 的仿古砖,一次聚餐时不小心洒了红酒,当时没及时擦,等发现时红酒已经渗进砖体,形成了一块深色印子。业主找了各种清洁剂,甚至请了专业清洁团队,都没能把印子去掉,好好的地面留下了难看的疤痕。这就是因为高吸水率瓷砖的孔隙多,有色液体很容易渗透到坯体内部,一旦渗进去就很难清理。反观吸水率低的瓷质砖,表面致密,液体只会停留在表面,用抹布一擦就干净,根本不用担心渗色问题。 还有人觉得 “吸水率高的瓷砖环保”,这更是无稽之谈。瓷砖的环保性主要看釉料和坯体中是否含有甲醛、重金属等有害物质,和吸水率没有半毛钱关系。有些高吸水率的低价砖,为了掩盖坯体的杂质,会在釉料里添加过量的化学颜料,反而可能存在环保隐患。乐陶名居之前送测过一款宣称 “高吸水环保砖” 的样品,结果发现其铅含量超标,长期使用对家人健康很不利。 那是不是所有地方都要选吸水率越低的瓷砖呢?也不是,关键要看使用场景。像卫生间、厨房、阳台这些经常接触水的湿区,必须选吸水率≤0.5% 的瓷质砖,比如通体砖、抛釉砖,这样才能挡住水汽渗透,避免鼓包、渗色。乐陶名居有位业主家的卫生间用了吸水率 0.3% 的瓷质砖,用了 5 年多,墙面还是干干净净,没有任何发霉、鼓包的痕迹。 而客厅、卧室这些干区,对防水的要求没那么高,可以选吸水率 3%-6% 的炻质砖,比如一些中高端的仿古砖,性价比更高,而且质感也不错。但要注意,即使是干区,也不建议选吸水率超过 10% 的陶质砖,一来容易吸灰吸污,清洁起来麻烦;二来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,坯体中的水分流失可能导致瓷砖开裂。 还有外墙瓷砖,吸水率也不能太高,建议选≤6% 的产品。如果用了高吸水率的瓷砖,冬天遇到低温结冰,砖体内的水分会结冰膨胀,把瓷砖冻裂,不仅影响美观,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。乐陶名居之前参与过一个小区的外墙翻新,就是因为当初用了吸水率 12% 的陶质砖,才 3 年就有很多瓷砖开裂脱落,不得不重新更换。 选购时怎么避免被商家的 “高吸水率” 套路忽悠呢?老师傅教你两个简单方法。首先,一定要让商家出示检测报告,上面会明确标注吸水率数值,要是商家支支吾吾拿不出来,或者报告上的数值模糊不清,直接掉头就走。其次,现场做个滴水测试:在瓷砖背面滴一滴水,观察 10 分钟,如果水珠基本不扩散、不渗透,说明吸水率低;要是水珠很快铺开,甚至渗进瓷砖里,不管商家怎么说,都别买。 另外,还要注意区分 “吸水率” 和 “透水率”,有些商家会故意混淆这两个概念,把 “透水砖” 说成 “高吸水率环保砖”。透水砖主要用于户外路面,目的是让雨水渗透到地下,和家用瓷砖完全是两回事,要是买回家铺在卫生间,肯定会漏水。 说到底,瓷砖吸水率没有 “越高越好” 的说法,而是 “按需选择” 才对。湿区选低吸水率的瓷质砖,干区可选中等吸水率的炻质砖,坚决避开高吸水率的劣质陶质砖。乐陶名居的老师傅常说:“选瓷砖别听商家怎么吹,要看检测报告,要自己动手测,才能选到真正耐用的好砖。” 希望大家都能认清吸水率的真相,避开这个选购陷阱,让家里的瓷砖既美观又省心。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