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行业动态 >> 从原料到成品:一块欧航瓷砖的诞生之旅
详细内容

从原料到成品:一块欧航瓷砖的诞生之旅

在欧航生产基地的原料仓库里,堆着一堆来自江西景德镇的高岭土 —— 这是瓷砖的 “骨架” 原料。仓库管理员老陈用铁锹铲起一捧,粉末细腻得像面粉:“这些石头要在厂里待 28 天,才能变成一块合格的瓷砖。” 跟着这捧高岭土的 “脚步”,我亲眼见证了一块欧航瓷砖从矿石粉末到家居建材的完整旅程。

a78bc8b701a0b51dc42a53e26c700835_bg_636616e39afef.jpg

第一阶段:原料预处理(1-3 天):把 “石头” 磨成 “面粉”

瓷砖的诞生,始于对原料的 “打磨”。第一天清晨,高岭土被传送带送进 “颚式破碎机”,巨大的钢颚上下咬合,把拳头大的矿石砸成核桃大小的碎块。操作工小李戴着耳塞,紧盯着进料口:“碎得太粗后续磨不细,太细又容易堵机器,得盯着调整间隙。” 破碎后的石料混着石英砂、长石等辅料,一起进入 “球磨机”—— 这个直径 3 米的铁罐子里面装满钢球,转动时钢球相互撞击,把石料磨成浆状。


第二天,磨好的料浆被泵入 “压滤机”,脱去多余水分,变成含水量 20% 左右的 “泥饼”。我摸了摸刚压出来的泥饼,像湿润的陶土,捏起来不粘手。老陈说:“水分多了砖坯容易变形,少了又捏不成型,这个湿度得精准控制。” 泥饼随后被送进 “练泥机”,像揉面团一样反复揉捏,排出里面的空气 —— 如果有气泡,烧的时候就会鼓包开裂。练泥机出口挤出的泥条,像粗壮的面条,被切成均匀的块状,堆放在阴凉处 “陈腐”。


第三天是 “陈腐期”,泥块要在密闭的仓库里静置 24 小时。老陈掀开苫布,一股潮湿的土腥味扑面而来:“陈腐能让泥料更均匀,就像发面要醒面一样,这样做出来的砖坯才结实。” 静置后的泥块,已经看不出石头的模样,变成了温润的陶泥,等待进入下一道工序。

第二阶段:成型与干燥(4-6 天):给 “陶泥” 定个 “型”

第四天一早,陈腐好的泥块被送进 “压机” 车间。操作工小张把泥块放进模具,按下启动键 ——5000 吨的压力机瞬间下压,泥块在模具里被压成瓷砖的初胚,边角整齐,表面已经能看出大致的纹理。“压力不能太大,不然会把泥坯压裂;太小又不紧实,烧出来容易碎。” 小张指着刚压好的砖坯说,“你看这个边角,没有毛边才合格。” 压好的砖坯被机械手抓起,小心地放在托盘上,送进 “干燥窑”。


第五天,干燥窑里的砖坯正在经历 60-120℃的梯度升温。技术员小周盯着温度显示屏:“升温太快砖坯会开裂,得慢慢烘,把水分从 18% 降到 5% 以下。” 干燥窑长达 30 米,砖坯在里面走 4 个小时,出来时已经变得坚硬,用手敲上去会发出 “砰砰” 的清脆声,再也不是软塌塌的泥坯了。


第六天,干燥后的砖坯要经过 “修坯” 处理。老师傅老王戴着老花镜,用小刀轻轻削去砖坯边缘的毛边:“有的砖坯压的时候边缘不整齐,不修的话烧出来尺寸不准,铺贴时会有缝隙。” 修坯后的砖坯,尺寸精确到毫米,表面平整,已经有了瓷砖的 “雏形”,接下来要进入最关键的 “施釉与烧制” 环节。

第三阶段:施釉与烧制(7-10 天):给 “素坯” 穿件 “漂亮外衣”

第七天,砖坯被送进 “施釉线”。第一条生产线是 “底釉”—— 喷头均匀地在砖坯表面喷上一层透明釉,像给砖坯打了层底。“底釉能让砖面更光滑,还能增强和面釉的结合力。” 操作工小李说。喷好底釉的砖坯进入 “印花机”,这里有欧航自主研发的 “数码喷墨打印机”,能把设计好的纹理图案精准地印在砖面上。我看着打印机在砖坯上 “作画”,不到 10 秒,一块仿大理石纹理的砖坯就做好了,纹理细腻,和真大理石几乎一模一样。


第八天,印花后的砖坯要喷 “面釉”。面釉不仅能保护印花层,还能决定瓷砖的光泽度和耐磨性。欧航的 “柔光釉” 生产线旁,技术员小周正在调整喷头角度:“这款釉要喷得薄而均匀,才能做出 45 度的柔光效果,既不刺眼又有质感。” 喷好釉的砖坯要经过 “烘干”,把釉层里的水分蒸发掉,避免烧的时候釉层起泡。


第九天和第十天,是最关键的 “烧制” 环节。砖坯被送进长达 120 米的 “辊道窑”,里面的温度从常温逐渐升到 1250℃,再慢慢降温。窑炉操作工老郑 24 小时轮班,紧盯着温度曲线:“烧砖就像做饭,火大了会糊,火小了不熟。1250℃是关键温度,要保持稳定,这样瓷砖才能烧透,硬度才够。” 砖坯在窑炉里走 8 个小时,出来时已经变成了坚硬的瓷砖,颜色和纹理都固定下来,从 “陶” 变成了 “瓷”。

第四阶段:打磨与质检(11-14 天):给瓷砖 “做体检”

第十一天,刚出窑的瓷砖温度还很高,要先在冷却区放 24 小时,降到常温。第十二天,瓷砖被送进 “磨边机”,把四边磨得整齐划一。我看到磨边机旁的废料箱里,有一些瓷砖边角料 —— 老郑说:“要是磨边时发现瓷砖有暗裂,就直接报废,不能流入下一道。” 磨好边的瓷砖,尺寸误差被控制在 0.5 毫米以内,铺贴时能严丝合缝。


第十三天到第十四天,是全面的 “质检期”。瓷砖要经过 “外观检测”—— 质检员小李用强光照射砖面,检查是否有针孔、气泡、色差;“尺寸检测”—— 用卡尺测量长宽高和对角线,确保精准;“性能检测”—— 抽样进行耐磨、防滑、防污测试。我看到小李拿起一块瓷砖,往上面倒了点酱油,静置 10 分钟后用抹布一擦,干干净净,没有一点痕迹。“这是我们的防污测试,通不过的就只能粉碎重新做原料。” 小李说。

第五阶段:分级与包装(15-28 天):给瓷砖 “找归宿”

第十五天到第二十天,是 “分级” 环节。合格的瓷砖要根据外观、性能分为优等品、一等品,分别堆放。仓库管理员老陈拿着扫码枪,给每块瓷砖贴上标签:“标签上有生产日期、批次、等级,以后出了问题能追溯到每一道工序。” 优等品将发往高端市场,一等品则用于工程装修,绝不以次充好。


第二十一天到第二十七天,瓷砖进入 “仓储期”。成品仓库里,瓷砖按规格、系列整齐堆放,层高不超过 5 层,避免压坏。老陈说:“瓷砖虽然硬,但堆太高会把下面的压裂,还要注意防潮,下雨天要及时关窗。” 仓库里安装了温湿度计,温度保持在 20-25℃,湿度在 50% 左右,确保瓷砖性能稳定。


第二十八天,这批瓷砖终于要 “出厂” 了。工人用泡沫板把瓷砖包好,装进纸箱,再码上货车。老陈拿着发货单,仔细核对数量和规格:“每车货都要核对三遍,不能发错。” 货车启动时,我看着车身上的 “欧航陶瓷” 字样越来越远,想起 28 天前那捧高岭土 —— 它从一块石头,变成了能装饰家的瓷砖,要去完成它的使命了。

背后的坚守:不是流水线,是 “匠心” 的传递

在跟踪这 28 天的过程中,我发现最打动我的不是先进的设备,而是工人们的 “较真”:老陈每天凌晨都要去检查原料湿度,小李在施釉时会反复调整喷头角度,老郑在窑炉旁盯着温度曲线不敢走神,小李在质检时连芝麻大的针孔都不放过。他们说:“一块瓷砖要经过几十道工序,哪一步马虎了,前面的努力都白费。”


欧航的生产厂长告诉我:“我们的生产线虽然自动化程度高,但关键环节还是离不开人。比如修坯、质检,机器能辅助,但最终的判断还是要靠工人的经验。” 厂里的老师傅们,大多在这行干了十几年,手上的茧子、眼里的准头,都是岁月磨出来的 “匠心”。


现在,当我再看到家里的欧航瓷砖时,不再觉得它只是一块冰冷的建材 —— 我能想到它曾是矿山里的一块石头,被破碎机砸过,被球磨机磨过,在窑炉里经受过高温,被质检员仔细检查过。它身上的每一道纹理、每一寸光泽,都藏着 28 天里工人的汗水和坚守。


原来,一块好瓷砖的诞生,从来不是简单的 “流水线作业”,而是原料、技术、匠心的结合。从矿石到瓷砖的 28 天,是石头蜕变的过程,也是 “匠心” 传递的过程 —— 而这份匠心,最终会变成家里的一抹温暖,陪伴我们的日常。


某某供热采暖

Copyright 2014-2025,www.xxxxx.com,All rights reserved

联系热线:400-000-0000

公司邮箱:123456@abc.com

公司传真:123456abc

公司地址:某某市 某某去  某某街道101号

技术支持: 举商建站联盟 | 管理登录
seo seo